中國獵豹移動執行長傅盛今日在台北參加移動互聯網兩岸年會,正式對台灣新創人才招手,在會上宣布:
「獵豹將在台灣創立『獵豹創業基金』,投入一億新台幣。」
鼓勵台灣人才勇於創業。另一方面,獵豹也將台灣當成招募世界人才首場戰役。他強調在未來若要成立獵豹生態鏈,在台招募人才、團隊絕對會是首要之舉。
- 求才若渴,獵豹瞄準台灣新創人才
在招募人才上,獵豹認為台灣的地理、文化、人才等因素都是優勢,因此十分汲汲營營想要拉攏台灣人才。他甚至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說到:
「現在獵豹有個從趨勢科技來的工程師,他在那邊做了十幾年。我說他在趨勢做十幾年,倒不如在獵豹做一年。」
另外也補充,在台灣的雪豹公司在 101 大樓 83 層租賃辦公室,其實租金便宜,跟在中國租成本差不多。
傅盛認為,目前台灣新創業者需要資金的幫助,因此開出資助條件:
「只要有特質、有想法,不要怕被嘲笑、敢做敢想有執行力,願意不斷犯錯後還是不斷前進,那麼獵豹就願意提供幫助。」
事後也說,一億台幣雖然金額不多,但希望能夠成為一個槓桿,讓兩岸一起協力提供台灣人才一個舞台。
此計畫原型來自於獵豹一個月前在中國與線上媒體共同協辦的「傅盛戰隊」創業選拔比賽。參加者只要上傳一個自拍影片解釋自己的企劃構想即可,獵豹即會選出 5 個最後優勝者。提供矽谷見習之旅,並且可獲得獵豹的資金。
現場求證台灣雪豹科技公關趙郁竹「獵豹創業基金」先前所釋放出來的消息「紫牛創業獎勵計劃」是否不同,他表示只是名稱上有改變,但本質上是相同的。不過實行做法並不一定會像傅盛戰隊一樣。若有針對台灣創業基金申請的細節,日後訊息將會由雪豹科技公司發佈。
但是目前獵豹創業基金的詳細規則都尚未公布,只有概念原型而已。因此在實施上要如何符合台灣目前法規規定,仍然是一個問題。
- 台灣錯過整個互聯網時代,但別錯過下波行動互聯網浪潮
傅盛直言,在過去十年中,「相比中國,台灣錯過整個互聯網時代。」但是也補充現在是「行動互聯網時代的開始」,正是台灣創業青年加入的最好時機。中國在互聯網中已經形成獨樹一格的創新模式,利用「免費模式」獲取海量用戶,再向投廣告海量用戶中獲取海量錢潮。
傅盛表示今年獵豹的年收入大概預估可達 17 億人民幣,明年則有希望再度加倍。顯示獵豹的成長速度十分驚人,而且免費模式的確成為能夠為其獲利。套用復盛的話,這又稱為「羊毛出在豬身上」,不從使用者上收錢,利用廣告另拓財源。
這種創新模式傅盛稱之為「邊緣創新」,也就是在商業模式上做出和以前思維截然不同的決策。以前是資金、體系帶來優勢,現在則是從 創新概念加上互聯網 來整合全球市場。不論是小米或是獵豹,傅盛認為這都是「剛好很幸運站在風口上。」
- 獵豹要成為火種,引爆台灣創業潮
相較於美國矽谷,中國、台灣培養人才的成本仍然較為便宜。台灣差的就是那股 創業的風氣 ,整體環境仍然充滿保守思維,不像中國年輕人紛紛投入創業。甚至中國有年輕人說「再不輟學,我就要畢業了!」表示如果現在不創業,以後時機就晚了。
關於傅盛如何對整個台灣創業環境、人才、獵豹的全球佈局看法,以下以記者會 QA 形式呈現。(以下問題簡稱問,傅盛簡稱傅)
問:為什麼獵豹要來台設置總價一億創業基金?要怎麼推行細部規則?
未來一定是創業大時代,大的組織企業會一定程度解體,人才會流出來完成自己的創業。能夠幫助這些年輕人完成對獵豹來說是有夢想有意義的。獵豹要在全球的戰略產業佈局,不能像上一代一樣都自己去做,必須要有新穎想法。創造以獵豹為核心的生態鏈,我們扶助小企業成為成跨國企業。整體生態鏈才會強。現今台灣的大企業不需要錢。對剛開始創業的團隊來說,第一筆錢非常重要。所以我們會拿這筆錢贊助他們,不會做成大基金,而是把資金分得非常散幫助小團隊。
問:你看到台灣大陸青年有什麼不同?
我反而看到兩地青年有很多的相同之處。最大是環境的不同,看中關村咖啡廳裡,你就能聽到年輕人談創業、投資、夢想,創業多艱苦等等。在台北咖啡廳音樂挺好聽,創業倒是聽不到,缺少那種氛圍還有那種投資的環境。所以要鼓勵年輕人要勇敢創業,開始也得有個基礎,所以我想幫助這些年輕人。
不同的是,中國關注用戶體驗,他對產業不一定了解,但是有自己的觀點。台灣的人反而是相反,這就是台灣不足的地方。我還觀察到一個現象,我去矽谷看到更多人天使投資這個環節。而且是好多天使聯合一起合資的。我相信這在台灣可以做起來。台灣的教育基礎是更好一些,中國年輕人則更有雄心一些,台灣年輕人會比較踏實去做事。
年輕人當然需要輔導。創業是可以用方法論總結的事情。我跟雷總談到很多問題,才總結自己的成功路徑。所以我們要提供分享這個經驗。
目前在舊金山的獵豹辦公室很小,如果我讓台灣的朋友去北京,或許可以有更大規模跟資源,距離也比較近。我自己也會花很多精力,跟年輕人討論方向。
獵豹的全球規模很大,我們有這個管道,可以幫他推廣到全球的用戶,你可以把獵豹當作一個加速器。有點像小米幫小米手環提供的幫助。
問:獵豹針對台灣年輕人投資,你的考量是什麼?
在台灣是獵豹創業基金,在大陸就是傅盛戰隊,這次就是兩岸同時搞,就不會有時間差。雖然台灣風險投資風氣少,一方面說不成熟,一方面就是有市場。因為這是全球一體化的趨勢。
問:獵豹投資台灣,有什麼條件?
有創業經驗、想法、或是剛開始創業,只要人有特質方向很好,那就進入我們的候選了。
問:馬雲之前來台灣時也有提創業基金,現在雷軍、獵豹也在台提出創業基金,如果台灣團隊以後簽了就是等於簽了賣身契嗎?以獵豹的考量來講,你需要哪種團隊?
我覺得大家講的賣身契問題不用煩惱。我們投資有個詞叫做「交朋友」,不需要控制任何人。投資的本質是通過「合作」的方式,雙方可能會有更近的關係。合作要不要還是取決於創業團隊自己。騰訊、百度都有投資獵豹,但是彼此還是基於市場機制合作。
只要是三年後會大量成長的團隊、或行動互聯網能夠幫助用戶滿足特需求的開發團隊,我們都感興趣。我們只是在找新的風口,例如智能硬體這一款。如果有人要用互聯網改變醫療、基因、無人機,如果有我們都不拒絕。
問:獵豹投資基金機制在台啟動的確切時間是什麼,獵豹一次打算輔導多少團隊數量?
當然是越快越好,我們盡量爭取在今年Q1 正式開跑。
至於到今年年底會輔導幾家團隊?我們肯定不會有一個非常強烈的目標,好的我們就多投一些。其實去年就有來台灣,但是去年沒看到好的創業者。至於執行速度不用擔心,我們不會有什麼太硬性的指標。
問:獵豹在中國運行的免費模式適合台灣嗎?
精緻收費模式已死,免費是讓用戶體驗的無成本基礎。有好的體驗再做商業模式。就連微軟都放棄移動端的收費,這就是個好例子。
台灣都在想要不要走小而美的市場經營模式,但要做就做改變世界的大模式。
台灣人才懂中、英文,市場這麼大,推廣成本比以前小太多,這種機會我覺得好的一塌糊塗。
說到底根本還是自己的想法問題。
問:獵豹著眼全球市場,因此在選擇投資台灣團隊上是否一定要為世界為市場目標的團體才會投資?
目前是,因為海量用戶才能夠建出一個平台。只著眼幾萬人根本就成不了一個平台。這中間本質差別就在用戶數量上,台灣做本地軟體只有兩千萬人,但做簡體中文版本市場瞬間就有十億人。
我們認為應該先做一個大市場,再做一個本地訂製版本。
問:你一直在談「風口」,要抓準市場時機,你會擔心風口會轉移嗎?
會擔心啊,這時代的變化之快,在大陸感受太深刻。風口會變也沒錯,一家公司能成功是因為他有一套抓住風口的方法。
所以下一步的重點是,我們怎麼找下一個風口,例如投資就是一個例子。投資是利人利己的,跟著這些新創團隊一起去找下一個可能性。
獵豹長到一定階段以後,必須要建立自己的航空母艦群。我們投資就是因為不要什麼都做,控制在兩三千人的公司就夠了,這樣體制上看到新體系時要調頭也容易。
問:最後可以請你分享一下這次來台灣的心得感想嗎?
這個會議超出我的預期,當初也從 10 月開始,也只花一個月籌辦,不算什麼精心佈局。當初就是想把中國的企業家帶過來,看看台灣的市場反應。台灣是寶島地靈人傑,但就是沒有站在風口上。
我覺得在台灣社會需要更多年輕力量,一個社會沈澱累積了很多年,力量一定夠。只需要一個火種把風氣引燃,如果獵豹是火種那就是太幸福的一件事情。大家對行動互聯網的期待、創業的期待會形成引爆點。我們放點錢就是個引爆點。
互聯網模式是思維模式,當初馬雲、馬化騰、雷軍那些人的例子就激勵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年輕人。讓年輕人知道這樣做是對的,這對獵豹來講更為重要。我也是起點一般的人,能做到今天這樣,就是經過很多人的幫助。天時地利人和,就是這次大會的小小縮影。